莲花山金顶祖师殿铸铁瓦,瓦长四十八厘米,大头宽二十三点五厘米,小头宽二十一点厘米,厚一点二厘米。选自《临潭县地名志》
重修洮州莲花山记
清嘉庆五凉氏
考之仙史,古之崆峒有五,中崆峒在苏州,西崆峒在临洮,南崆峒在虔州,北崆峒在平凉,东崆峒在临汝。昔黄帝时,广成子来往于五崆峒。今之莲花山即古称西崆峒也。其山高出云表,万山拱朝,以洮河为缠绕,以白石为罗城。左有金童峙,右有玉女峰,一峰一壑,俱有奇观,一崖一尖,皆具秀气。烟霞笼于幽谷,岚翠铺于峦头,龙泉吐珠而献瑞,仙桥悬空而驾云,天台王屋,不过如是,琼秀金华,何多让之。洵为神圣之福地,实是仙家之洞天,宜其广成栖居于此也!
——选自汪鸿明 丁作枢《莲花山和莲花山花儿》
陈氏族谱谱系图
陈氏族谱收录的洮岷绅士的祝辞和挽文 陈克仁提供
陈珩(1764—1844年),字楚珍,临潭王旗人。道光三年,举优贡生,授修职郎,曾任陕西咸宁县训导,晚年云游陇上,寄情山水,时人与陶渊明相比。弟陈玑,举明经,继翰墨家风, 也为一乡崇范。长子育姜,清岁贡生,光绪中叶, 历任礼泉、玉门等县训导兼书院山长,声教广播关外,为后学称颂。陈氏一门,堪称洮州诗书门第。
包永昌于光绪三十三年主编的《洮州厅志》
包永昌保存的奏章集
包永昌署理琼州的文案笔录 包寿山提供
包氏神道碑 牛玉安摄
包永昌(1834—1911年),北方名儒,进士,字世卿,号西圃,临潭县流顺人。清光绪二年(1876年)解元,光绪三年(1877 年)丁丑科进士。历任广东万州、旧善、新会、三水、香山、高要等县知县。公正执法,断案如神,人称“包青天”,当地 士绅敬赠“龙图再世”匾额。后署理成州、琼州府崖州知州。包永昌任广东新会县知 县时,梁启超曾求学拜师于门下。曾著《甘肃人物志》40卷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 包永昌主持编纂了《洮州厅志》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辞世,享年77岁。
“璞玉出则昆岗生色矣,宝剑发则丰 城增辉矣,芝兰生则空谷遗馨矣。山以有 仙名,水以有龙灵。清毓所泄,得数君子 以光闾里,而流风余韵,是令人油然而兴 起也。”人才根乎教化,风气本之山川,明清时期,洮州人才众多。仅进士明代有 曹文华、汪大溶,清代有包永昌,冯克勋。
包永昌在洮州莲峰书院授课时的八股文卷包寿山提供
诰封杨茂春奉政大夫之碑 敏建新提供
杨茂春,字子林,王旗镇王家坟人。光绪戊子科(1888年)举人。曾任文县教谕、西宁县教谕、 新疆咨议局议员、迪化府检察官、焉耆县县长等职。 为官期间,政绩卓著。后以老辞归乡里,潜心哲学。在新疆任职期间,主编了《新疆图志•民政志》。
范绳武夫子德教碑,现立店子村外公路侧
范希祖(生卒年不详),字绳武,店子镇店子村人,清贡生。博学多才,设帐授徒,成才颇众,负盛名者如张月秋、梁映东等人。创立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马启西也曾在其帐下学习,为范氏高足弟子。去世后门徒在店子村为其树碑纪念。碑身为青石,碑面正中刻“皇清例授修职郎范绳武夫子德教”。旁刻56名门生姓名,横额书“衣钵不朽”。两边刻有对联:“春风化雨兴后学,泰山北斗映先望”。碑阴刻七百余字的碑文,赞他“守正不阿,温怡和平”。在教学中“因材造 就,宽严相济,讲不停时,课不留宿,循循善诱,诲人不倦”。
供稿:政协临潭县委员会